1. 首页>>培训

在挑战与韧性中看见中国经济的形”与势”

2023年,中国经济在经受内外部压力的考验时表现出色,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

这一年是疫情防控稳定过渡并且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的一年,国际环境变化多端,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时有所闻,也有人繁忙于疑虑对华“去风险”的说法。

这些“唱空”言论通常言过其实,夸大中国经济疫后复苏阶段性波动的“外在表现”,忽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将个别、暂时问题夸大为全面、长期挑战,盲目套用国际经验到中国实际,偏重“形态”而轻视“趋势”,重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对中国经济做出各种误判。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冠华在北京举行的1月17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摄影: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误判一:中国疫后经济复苏受阻

2023年,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取得了良好开端,但由于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二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减缓。一些国际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复苏势头疲弱,可能难以实现全年约5%的GDP增速目标。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此进行了评估,指出经济复苏是一个波浪式、曲折前行的过程。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基本面保持向好趋势。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各部门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和多项指标上呈现积极变化,引发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花旗集团等多家国际机构和投行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中国经济正呈现出复苏的迹象。2023年四个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6.3%、4.9%、5.2%,显示出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了向好的趋势。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了6.3%。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指出:“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达到5.2%,不仅高于全球预计的3%左右的增速,而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预计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大引擎。”

第六届进博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外景(2023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误判二: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偏爱减少

2023年初,一些西方政客开始宣扬对华“降低风险”,鼓吹“断开联系”“实行‘中国+1’策略”,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地缘政治风险,干扰了一些跨国公司的市场布局。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一些人借此炒作“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中国市场不再吸引投资”等说法,却忽视了中国上一年创下的高基数和全球跨国投资陷入低迷的现实。

实际上,了解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深知其无法替代性。自去年春季以来,跨国公司高层纷纷蜂拥而至。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史上规模*大、规格*高的美国参展团,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博览会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参会。2023年1至11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

“我们没有看到欧洲企业撤离中国的情况。总体而言,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持坚定看好态度,愿意在华长期发展。”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表示。他认为,中国市场是助力欧洲企业增强实力的“健身房”。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在2023年初预测“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坚信这个判断。“无论是质量、效率还是性价比,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供应链优势都是其他市场无法复制的。”

"选择中国市场不是风险,而是机遇。"国务院总理李强本周在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2023年5月20日拍摄的天津市社会山的城南往市国民主题街区“第五届国民夜市”一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误判三: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

作为观察通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在0附近运行,近三个月连续负增长,唱空偏好者立刻给中国经济扣上了“通缩”的帽子,甚至炒作中国可能会重蹈日本长期通缩的覆辙。

实际上,这一价格指数的下降具有结构性阶段性特征。2022年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有所回落。2022年猪肉价格较快上涨,2023年猪肉价格降幅明显,从而带动指数下行。

“表面上看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下降,但这主要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变化的推动。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的通缩趋势。”IMF**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11月份在发布会上表示。

2023年1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6%,涨幅保持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2023年2月2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见证了市民办理不动产权证书的一幕。这一场景被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拍摄。

误判四:中国经济前景转型暗淡

随着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波动。一些人对此进行唱衰,称之为可能导致中国经济衰退的“危机”,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基于这些忧虑,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事实表明,中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适时调整和优化房地产政策。*新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的下降幅度有所缩小。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群体带来的新住房需求以及一些中国家庭对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迫切性,都将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动力。

尽管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减弱,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等新引擎正在加速推动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行。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54.6%,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2.5%,比上年增加了43.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达到了10.3%。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升级的动力强劲。

李总理在达沃斯的特别演讲中,用欣赏阿尔卑斯山雄伟壮丽之美的角度比喻了正确理解中国经济的方式。他强调,只有通过拓宽视野、进行全景式观察,才能做到客观和全面,真正了解中国经济当前的形势和长远的趋势。(记者张钟凯、程云杰、周乾宪、高剑飞、王思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gzouguan.com/peixun/8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